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民间艺术魅力,2025年10月22日下午,铁道工程学院在行知楼北203阶梯教室成功举办“沉浮岁月中的凤翔泥塑”艺术理论讲座。本次讲座特邀国家级非遗凤翔泥塑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韩建斌主讲,铁道工程学院党支部书记满春燕主持,学院百余名师生到场聆听,共同解码泥土背后的美学密码与文化基因。
 
活动伊始,满春燕首先对韩建斌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与精神的结晶,传承好非遗是当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她强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非遗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蕴含着独特的精神价值。凤翔泥塑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色彩的搭配、造型的设计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而泥塑创作过程中专注、耐心的特质,更能起到舒缓情绪、平复心境的心理疗愈作用,对于缓解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焦虑情绪具有积极意义。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能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凤翔泥塑,感受非遗魅力,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实现自我心灵的成长。
讲座中,韩建斌以“一块泥土的千年旅程”为引,用生动的图文,带领师生追溯泥塑的起源与发展脉络。从先秦时期的祭祀礼器,到明清时期的民俗玩具,再到如今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详细讲解了泥塑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功能,让在场师生直观感受到传统工艺“沉浮岁月”中的传承与变迁。
 
在核心“美学解码”环节,韩建斌围绕凤翔泥塑的色彩、造型与纹样三大核心要素展开深度解读。他指出,凤翔泥塑以“大红大绿显吉祥”的色彩搭配传递民俗情感,以“夸张变形见童趣”的造型语言塑造经典形象,其“鱼戏莲”“虎镇宅”等传统纹样更是蕴含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让理论更易理解,韩建斌展示了多件凤翔泥塑精品,从“坐虎”的威武姿态到“挂虎”的灵动纹样,逐一剖析其中的美学逻与文化寓意,引发师生阵阵惊叹。
 
 
互动环节中,师生们踊跃提问,从“凤翔泥塑的现代创新路径”到“泥塑文化的心理疗愈功能”,韩建斌结合实例一一解答。他指出,泥塑创作是一种身体与心灵深度参与的手工实践活动。在揉捏、塑形、上色的过程中,创作者需要专注于手中的泥土,这种专注状态能有效阻断负面情绪的蔓延,泥塑创作也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与想象自由发挥,这种开放性的创作过程为自我表达提供了广阔空间。
 
 本次讲座的顺利开展,不仅让铁道工程学院的师生们深入了解了凤翔泥塑的历史文化和制作技艺,更搭建了非遗传承与青年学子交流的桥梁,推动了非遗文化进校园、工匠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让非遗魅力滋养更多青年心灵,引导同学们在文化传承中成长成才。后续,学院计划将非遗传承与心理疗愈相结合,为同学们提供更多新颖的心理疏导方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文:王晓雪 图:张金涛 编辑:李帅 审核:满春燕】